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部電影的大名, 在那個年代, 一直都耳聞這些重要的經典電影節奏都很慢, 對白不多, 很多無聲的運鏡,然後很悶.

也因為這樣, 都是到我成年了之後, 才開始找出這些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作品來看. 20多歲的時候才看了"悲情城市". 還記得當下被作品震撼到不行,看到電影結束時升起的各項工作人員的名字, 差點想起立鼓掌.

而這部遲至我快40歲的年紀來看, 卻更是深有所感.而且這個年紀的我,更加能夠明白為何電影需要長達快四小時, 而很多電影的片段都沒有對白,而是用無聲的畫面來帶過.

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台灣人民, 是無聲的一群. 而且更多時候, 影像給人的衝擊, 遠遠大過台詞的堆疊.楊德昌導演在部電影的野心很大, 他要放進的議題, 遠遠不只是這個建中補校少年殺了他的女朋友這麼簡單的故事, 而是經由這個少年的家庭, 帶你看到整個台灣大環境的真實面貌.

有坦克車在路上巡邏的戒嚴時期, 本省與外省, 外省不同階級之間的幫派鬥爭, 結成幫派的原因, 白色恐怖. 將這些非常多面向的事情全都要一次的攤在你面前, 楊德昌導演的確很用心. 而我必須說, 四小時真的不冗長. (雖然我還是分了兩天才看完...)

從一開始可以看見主角父子對於是非黑白非常執著也堅持的原則,到後來迷失了方向. 在所謂"做人要圓滑","不可以到處得罪人"之間, 漸漸的不知道原則該怎麼把持. 於是橫衝直撞的少年主角用殺人來宣洩他的痛苦,也將最後的那一點自己殺害了.

原本應該是很會念書的孩子, 聯考失利去了建中補校. 雖然是跟建中日間部是使用一樣的校舍, 卻完全沒有明星高中的光環, 身處的環境, 遇到的人事物也就跟黑夜白天一樣, 是徹底的不同.

在這個故事當中, 主角的媽媽老是要主角的爸爸, 做人要圓滑, 不要那麼有原則. 爸爸是在被警備總部帶去問話, 經過幾天幾夜的精神折磨之後,開始懦弱開始懂得委曲求全. 而我也不經在這個問題點上, 停留下來思考很久.

直至今日, 即使沒有白色恐怖, 我們又多少能把握住是非黑白的界線, 並且勇敢地捍衛著原則??

我很意外的是張震,從小到大的臉其實沒有甚麼改變. 而我必須說, 在這部電影裡面張震的表現完全不輸他爸爸. 一開始的純真守禮, 到後來的滿口髒話, 充滿怨氣. 沒有過多, 沒有過少. 很自然卻也很明確的改變. 讓人很自然地跟著去感受主角的心靈轉折.

在台灣1991年上映的電影, 美國選在2011年才上映. 隔了20, 這部電影的丰采依舊. 雖然娛樂度比不上現在的好萊鄔大片, 但是真的是很適合細細品味的一部作品.

arrow
arrow

    daisyhsu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